欢迎您进入BuGuHealth官方网站,联系我们

布骨医学科普:原来足底麻木的罪魁祸首并非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是踝管综合征
作者:布骨康复医疗中心   时间:2021-04-30   浏览:1535 次

通常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有腰痛,下肢放射痛,及下肢皮肤感觉障碍,经过系统治疗后,相关症状缓解、消失。但是,有一部分患者仍然遗留足底麻木,继续原方案治疗后,足底麻木仍然存在,这时我们就会出现疑问,为什么。当查体内踝下后方时,出现压痛,Tinel征阳性,验证性地松解局部筋膜、韧带后,症状缓解,我们不禁发现,原来足底麻木的罪魁祸首并非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是踝管综合征。

踝管为一纤维骨性通道,起于小腿后内侧,行经内踝后方。其前壁为胫骨远端,后壁为距骨及跟骨后部。屈肌支持带起于内踝近端10cm处,覆盖于踝管表面。踝管内容物包括胫神经、胫后动脉和静脉、胫后肌腱、拇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如果胫神经在踝管的近端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踝管综合征。此种情况的发生率为4%~7%,可因分支处神经横断面积增大而导致踝管内压力升高。由于胫神经在踝管内走行段血供来源丰富,因而患者无神经缺血表现。

踝管综合征又称跖管或附管综合征,是指胫神经或其分支、终末支在通过踝关节内侧无弹性的骨纤维管道时受到挤压,而产生局部或足底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的一种嵌压性神经病变。

病因

任何引起踝管绝对或者相对变小的因素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压迫胫神经及其分支,引起临床症状。其中,约80% 的病因是可以明确的。总结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足部外伤:踝关节反复扭伤,踝管内肌腱摩擦增加,引起肌腱炎,肌腱水肿增粗;韧带破裂、肿胀,出血可能会导致周围组织粘连纤维化;跟骨及内踝骨折移位;距骨无菌性坏死等均使管腔变小、胫神经受压产生症状。

②踝管肿物:神经鞘瘤、腱鞘囊肿、脂肪瘤、骨赘增生等使踝管管腔变小,压迫胫神经。

③先天性发育异常:出现副踇展肌、副趾长屈或者踇展肌肥厚压迫了胫神经或其足底分支;距骨与跟骨之间异常的纤维;扁平足由于足弓塌陷,足前部外展、外翻,身体重力线移向足内侧,促使距骨外旋及跟骨外翻;屈肌支持带增厚,副舟骨、距跟融合等;导致踝管变形、容积减小,使胫神经受压。

④医源性:踝管或小腿部注射药物或美容硅橡胶等;踝部骨折内固定物,踝部手术中对胫神经的牵拉损伤,术后踝部不适当的固定位。

⑤其他疾病合并踝管综合征: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脂血症、强直性脊柱炎、甲状腺功能减退、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⑥其他:手术后的疤痕、瘢痕组织、滑膜炎、鞘膜炎。神经周围血管怒张、妊娠、心衰、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使体液积聚引起踝管综合征。

临床表现

1.内踝疼痛放射到足底、足跟,偶尔到小腿和大腿。

(1)疼痛的局限性不明显;

(2)跑步者:足跟烧灼痛或足弓疼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并引起纵弓痛性痉挛;

(4)夜间痛;

(5)拖鞋或抬高患足缓解疼痛。

2.感觉异常、感觉迟钝和感觉过敏。

3.烧灼感或足底、足趾麻木。

4.在内侧或跖侧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

5.胫后神经支配区的肿胀。

体格检查

1.注意足跟过度内翻或外翻,足部过度外旋,或高弓足。

2.Tinel征沿胫后神经或拇展肌阳性。

3.背屈、内翻或外翻可以引发症状。

4.沿拇展肌或胫后神经的近端或远端有压痛。

5.跗管内直接注射皮质类固醇加利多卡因能缓解疼痛,可证实诊断。

影像学评估

1.正位、侧位和斜位拍摄能明确软组织肿块的轮廓、骨骼异常或有占位的创伤性病变。

2.如果怀疑肿块,要进行MRI检查。

治疗

1.休息,冰敷,非甾体类抗炎药,更换要穿的鞋子,鞋子松紧适度,增加足弓支撑和戴矫形器,以纠正足部力学异常。

2.可进行皮质类固醇加利多卡因注射。

3.如果饱受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跗管减压术。

对于下列几种情况则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①占位性病变:神经鞘瘤、腱鞘囊肿、脂肪瘤等;

②反复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③踝管附近骨折致跖管内有骨痂或瘢痕形成者;

④跖管容量减少者。尽早对踝管内的神经或者血管进行手术探查松解。减轻神经周围的纤维疤痕和各种机械性压迫,减轻神经卡压,改善神经血供,维持神经内环境的稳定性,促进髓鞘再生、神经传导功能恢复。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各种因素,无论直接还是间接,最终都导致了踝管管内压的增高,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