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BuGuHealth官方网站,联系我们
疼痛是医学和生物学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医生的神圣职责。随着近十几年来疼痛医学的迅猛发展,疼痛的理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疼痛已成为人体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从全球范围讲,疼痛医学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应地疼痛学科也成为当今医学热点学科之一。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疼痛定义为“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对此类损伤的描述,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疼痛有助于人体及时躲避伤害、并可引起机体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也可提醒人们去积极治疗躯体疾病。但当疼痛长期存在时,不仅其报警作用消失,还会对机体造成持续的损害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在2004年世界疼痛大会上,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确定: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对疼痛患者进行镇痛(analgesia)治疗是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疼痛涉及临床许多专科,引起疼痛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伤、炎症、神经病变和精神因素等。疼痛涉及全身各器官系统,不同部位的疼痛其性质不同
疼痛的性质分类
1.刺痛
疼痛信号经外周神经中的Aδ纤维传入中枢。疼痛产生迅速、消失快,定位明确,常引发机体保护性反射。
2.灼痛
疼痛信号经外周神经中的C类纤维传入。痛觉产生慢,消失也慢,疼痛定位不准确,往往难以忍受。疼痛可反射性引起同一脊髓节段支配的横纹肌紧张,多伴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
3.酸痛
疼痛信号经外周神经中的Aδ纤维和C类纤维传入。疼痛定位不准确,描述困难。常伴有内脏和躯体反应,以及较强的情绪反应。
其他还包括绞痛、胀痛、钻顶样痛、爆裂样痛、跳动样痛、撕裂样痛、牵拉样痛和压轧样痛等。
疼痛的原因分类
1.伤害性痛
伤害性痛主要是皮肤、肌肉、筋膜、韧带、骨和关节的损伤等引起的疼痛,如急性或慢性腰扭伤、肱骨外上髁炎、骨关节炎等。
2.炎症痛
由生物源性或化学源性炎症所致的疼痛。如纤维肌痛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
3.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是末梢神经至中枢神经任何部位的神经损伤或病变引起的疼痛,疼痛常为呈放电样、针刺样、烧灼样、刀割样,可出现痛觉过敏、痛觉异常。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残肢痛等。
4.癌痛
癌痛(cancer pain)是由癌症引起的疼痛,原因多为肿瘤侵犯周围器器官、损害神经、破坏骨质和侵犯内脏管道发生梗阻。常见于肝癌、胃癌、胰腺癌、胆管癌和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疼痛。
5.精神(心理)性疼痛
精神(心理)性疼痛(psychogenic pain)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或心理障碍引起的疼痛,多无确切的躯体病变和阳性检查结果,病人常主诉周身痛或多处顽固性痛。可伴其他心理障碍表现,如失眠、多梦、困倦等。
6.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如动静脉栓塞、脉管炎、雷诺综合征、顽固性心绞痛、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和痛风等。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方面的体验,是人们接触到的最强的应激因素之一。疼痛除了与刺激因素和神经冲动相关联外,还具有人的主观性和个体性。因此,疼痛是一个生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表现过程,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表现尤其突出。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在疼痛治疗过程中,适当的心理学干预方法将有助于缓解疼痛。疼痛的出现和加强有时并不是躯体的损伤,而是由于情绪的变化。长期承受疼痛带来的痛苦的慢性痛患者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将利于指导慢性痛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
慢性疼痛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抑郁
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并常伴发各种各样的疼痛,由于疼痛症状突出,可能将抑郁症漏诊。抑郁在慢性疼痛病人中普遍存在,研究发现,40%~60%的慢性痛患者都伴随抑郁症状。疼痛可以引起抑郁,抑郁也可以引起和加重疼痛,我们必须意识到,慢性痛和抑郁会共存,需要同步治疗。临床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甚至治愈慢性痛。
2.焦虑
焦虑(anxiety)是由于受到不能达到目的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预感到不祥和担心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有研究表明,慢性腰痛和骨骼肌疼痛患者常伴有焦虑情绪,肿瘤病人的精神症状也以焦虑最为突出。焦虑和恐惧都是由于患者对身受的痛苦失去控制感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治疗疼痛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消除其恐惧和提供心理支持,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减轻疼痛,而且会大大减少镇痛药的使用量。
3.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躯体形式的疾患意为:患者表现出符合某种躯体疾病的症状,但是却无法用该病来解释,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常为非系统性的,缺乏医学的认可或体检的阳性发现。
目前采用的诊断为“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疼痛症状”(DSM-Ⅳ),用以描述那些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但心理因素是疼痛形成、发展、维持和加重的首要因素的疾患。虽然这种情况病因不明,但是其造成功能残疾的后果却是极为常见的。
有研究表明,与受重伤长期疼痛的患者相比,受轻伤的躯体形式的疼痛患者每日要求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概率要高出5倍以上。一项调查发现,躯体形式的疼痛患者中阿片成瘾的发生率为30%,比其他患者高出许多倍。
4.自我限制活动
是阻碍慢性痛治疗效果的一大障碍,同时会导致肌筋膜炎性疼痛。许多纤维肌痛患者都有痛相关行为的恶性循环史。活动减少还会导致肥胖,研究发现,在那些不能顺利返回工作岗位或恢复正常功能的患者中,78%体重是超标的。
5.学习和条件化
疼痛是可以学习的。疼痛患者可以学会在没有物理刺激的情况下或看到别人痛苦时感到疼痛,即疼痛完全是精神来源的。疼痛也可以发生条件化,痛行为会因某些事件而被强化。例如仅在家人出现时才表现出疼痛相关的行为。痛行为被强化后患者会觉得疼痛更加难忍,而消除这些条件则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6.疑病症
疑病症(hypochondriacemia)患者常诉说胸痛、腹痛、头痛等各种疼痛,担心自己患有重病,虽经各种检查显示正常和医师的解释保证,其疑虑仍不能消除。疑病症患者常同时有抑郁情绪存在。
常见心理因素相关性疼痛
1.紧张性疼痛
这类疼痛常由心理冲突所致。人处于心理冲突或长期的精神压力状态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这些压力,除了可出现紧张、烦恼、失眠等症状外,也可表现为慢性疼痛,最多见为头痛、背痛、牙痛或腰痛,这是一种解脱压力,摆脱窘境的心理转换方式。这种疼痛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随着精神压力的消长而消长。
2.暗示性疼痛
心理暗示也可导致疼痛的产生。如某女工自感上腹部不适,到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时听到技师说:“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这是正常现象)。”此后病人上腹出现持续闷痛,伴有恶心、呕吐,并反复发作,但多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因,最后作心理治疗方愈。此种医源性的暗示常常是慢性疼痛产生的原因之一。
3.抑郁症性疼痛
有学者认为,非器质性的慢性疼痛中,大多是抑郁情绪所致。这类病人往往抑郁的感觉较轻,如仅表现为缺少愉快感或高兴不起来,但躯体疼痛却持续而顽固。这类疼痛早期以头痛为常见,其程度和性质随心境变化而变化,而后可发展为躯体其他部位疼痛,如背痛、腹痛、腰痛,而病人往往认为心境抑郁是疼痛不愈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有时可使缺少临床经验的医生忽略抑郁的病因作用。
4.焦虑症性疼痛
焦虑可引起疼痛。常见为紧张性头痛,也可有背痛、腹痛、胸痛或肌肉痛。其特点是同时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如紧张、不安、心慌、气促、出汗等,疼痛部位不如抑郁症疼痛的部位固定。
5.神经衰弱的疼痛
神经衰弱的疼痛是头部常有紧箍感、胀痛感,同时伴有疲劳乏力、失眠等症状。
6.疑病症的疼痛
其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多不稳定,缺少相应的体征。患者往往具有疑病者的特点,如敏感、多疑、焦虑等。
7.癔病的疼痛
其疼痛特点为痉挛性、发作性,与心理暗示有明显关系,并具有模仿、夸张的色彩。此类患者往往具有癔病的其他症状,有别于暗示性疼痛。
8.更年期综合征的疼痛
这种疼痛往往涉及多个器官、多个部位,或是难以名状的疼痛,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情绪烦躁、易激惹。疼痛发生的年龄在更年期,女性多见。
疼痛的物理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疼痛类疾病常用的物理因子有电、光、磁、声、热、冷等。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按照物理因子的不同性质和与机体的作用规律,物理能即被人体吸收,并发生能量转换,引起一系列的生物效应,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生理生化作用或生物化学反应,而产生治疗作用。
(一)静电场疗法
研究认为,静电场可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并加强其抑制过程,从而降低周围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提高痛阈。同时,局部静电场刺激作用,改变了组织表面神经细纤维的受体和离子通道,选择性阻断疼痛信息传递,也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致痛化学物质迅速排除,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二)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是指采用1~100k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对周围感觉神经粗纤维的非痛性刺激可产生镇痛效应。
(三)高频电疗法
中小剂量时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痛觉的传入而起镇痛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痉挛性疼痛;可以加强血液循环,改善组织氧供,加速致痛物质的排出,减轻缺血性疼痛;可以改善静脉和淋巴回流,降低组织张力,减轻因水肿而引起的张力性疼痛。
(四)红外线疗法
根据波长不同又分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和远红外线,其中近红外线对机体组织穿透力较深,治疗作用较强,由于热作用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使痛觉传导迟缓。
(五)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照射后,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炎细胞浸润增加,吞噬能力、抗体、补体增加。大量紫外线可破坏感觉神经末梢,有治痛作用。
(六)激光疗法
低强度激光:
主要为刺激作用,对机体无热损伤,少有光化学反应和不良反应,却有良好的医疗效果,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散肿、镇痛、增强功能、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损伤神经的修复,也有报道认为能够加速骨折的愈合和促进红细胞的再生。近年研究,用输出2mW低强度的铜蒸汽激光,照射加入集落刺激因子的脐血,对脐血中有造血功能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的形成有增殖作用。
中强度激光:
中强度激光散焦或离焦可产生温热效应,具有镇痛、消炎散肿、促进创面愈合、止痒的作用。
高强度激光:
高强度激光具有燃烧、汽化、变性和凝固机体组织的作用,用其治疗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将靶间盘的髓核消融,以降低间盘内部压力,回缩突出的纤维环,解除其对脊髓和(或)神经根的压迫,达到治疗的目的。
(七)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的温热效应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引起血管扩张,改善细胞的通透性,增强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加速免疫细胞在炎症组织中的聚集,同时,还可以加速局部致痛物质的排除而起到消炎镇痛、增强细胞再生能力,促进伤口修复等作用。
(八)磁场疗法
磁场作用于机体,产生感应电动势,使组织内分子极化和电荷重新分布,形成位移电流,致使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浓度和运动速度都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神经的兴奋性、细胞膜的透通性,加强物质交换和生物化学过程等。此外,磁场对大分子空间结构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蛋白质或酶的活性。具有消炎、镇痛、镇静、解痉、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
(九)冷疗与热疗
加热可使组织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具有消炎、消肿以及镇痛等作用。相反冷疗可使局部血管收缩,温度降低,减少渗出,达到止血和防止水肿的目的。因此,冷疗一般用于炎症或组织损伤的早期48小时内,然后,改为热疗。冷疗对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均有阻滞传导的作用,同时,二者均有镇痛、解痉作用。
如果你被慢性疼痛所困扰,又没有好的办法缓解,可以尝试物理因子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疼痛类疾病常用的物理因子有电、光、磁、声、冷、热。布骨医疗专注于运动医学与肌骨康复。对于慢性疼痛,肌骨疼痛(颈肩腰腿痛),脊柱侧弯筛查与矫正(脊柱侧弯支具定制),骨科术前术后康复,运动康复,足踝康复(矫形鞋垫定制)都有很好治疗方案。
—END—
推荐阅读
布骨康复医疗中心物理治疗师均为物理治疗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均获得卫健委医疗资格认证,合法行医。More...
他们在许多领域都有专业知识,包括骨科术前术后康复,下肢力学及足踝康复、矫形鞋垫技术、产后恢复,脊柱侧弯矫正,肌骨疼痛、运动医学、手法治疗、矫形学和个人体能训练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实践经验。More…
---------------------------------------------------------------------------------------------------------------------------------
我中心开展骨科、运动医学科、妇产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主要治疗项目为物理治疗为:骨科术前术后康复,下肢力学及足踝康复、矫形鞋垫、产后恢复,脊柱侧弯矫正,肌骨疼痛、运动损伤等项目,详情点击。More…